摘要:流金八月,又到了脆红李的丰收季节。全国各地的大货车停靠在八庙村等着装车,村民们守在自家果园应付着一批又一批商贩的讨价还价,嘴里嘟囔着,这棵树的果子不卖,是重庆游客年初就订好了的。村党支部书记姚文太的电话响个不停,忙得从大清早到中午都顾不上喝...
流金八月,又到了脆红李的丰收季节。
全国各地的大货车停靠在八庙村等着装车,村民们守在自家果园应付着一批又一批商贩的讨价还价,嘴里嘟囔着,这棵树的果子不卖,是重庆游客年初就订好了的。村党支部书记姚文太的电话响个不停,忙得从大清早到中午都顾不上喝一口水。姚文太看着沸腾的村子,自豪地说,一棵树上千元,一亩果园十亩田,轻轻松松挣万元,我们村基本上就没有穷人了。
八庙村是四川省的一个明星村,也是宣汉县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宣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20.94万人,贫困发生率19.3%。通过6年艰苦卓绝的奋斗,2019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0.4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4%,于2020年2月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四川省减贫人口最多的县”的重大转变。
社社通硬化路,村村通班线车,1.1万公里通车里程编织起132万宣汉人民的致富梦想
树丛里的蝉鸣声高低起伏,暑热天气使它们的鸣声嘶哑无比。
尽管地表温度高达40余度,50多岁的钱光明戴着一顶草帽仍然坚守在村道施工现场,一丝不苟地监督着工程质量。钱光明是土黄镇的卸任干部,他说卸任不卸责,公路不仅仅是通车,更是村民们奔向富裕的黄金通道,没有路,就没有希望。
宣汉县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其中土家族人口近7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辖区内高山峻岭,沟壑纵横。“蛇倒退”“一线天”“铁门槛”“帽落崖”,每个乡镇几乎都有这些形容地势险峻的地名,“一声喊得应,走拢要半天”、“看到屋,走到哭”、“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这些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宣汉县千百年来落后的交通面貌。
钱光明一家三代修路的故事,折射了百万宣汉人民改变落后交通面貌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宣汉精神”。钱光明的爷爷钱大均,曾是龙泉乡穿石村的支部书记,1982年牺牲在巴山大峡谷的人行栈道施工途中。钱光明的父亲钱学安,共产党员,1995年牺牲在新城(口)开(县)公路铁门槛施工路段。当时,为了给父亲筹集修路款而到山西煤矿打工的钱光明,忍着巨大悲痛,接过爷爷、父亲传下来的钢钎、铁锤,加入了修路大军。当年,为了修通贯穿整个巴山大峡谷,改变樊哙片区8个乡镇近7万土家族乡亲的贫穷面貌,宣汉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交通局长李春荣在内的18名宣汉好儿女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巴山大峡谷。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宣汉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修路当成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区,投资近20亿元,重点补齐北部边远山区交通基础短板,高标准建成县级示范路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和农村公路示范路巴山大峡谷内环线,锻造形成了旅游开发扶贫的金钥匙,实现“贫区”变“景区”,片区内9万贫困群众特别是近7万土家族群众成功脱贫。内环线被评为“全国最美农村公路”,以其为原型创作的歌曲《山路不只十八弯》唱响全国。
聚焦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实施交通基础保障冲刺行动。投资约10亿元,实施宣清路、南峰路、南塔路等县乡道改善518公里,新改建村社道路2524公里,维修整治破损路面8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公路安保1499公里,建设乡镇客运站22个,建成渡改公路桥17座、人行桥27座,群众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今年,又将实施撤并建制村道路350公里,改造土黄—漆碑公路。
聚焦产业发展,精心打造产业发展大道。优先选择辐射面积广、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线路精准投入,打造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200余条。2018年—2019年,投资2.5亿元,高标准打造宣汉—庙安—洋烈、双河—马渡—毛坝环线108公里,带动形成千亩腊梅基地、万亩脆李产业园、万亩茶博园等农旅示范典型,实现全县旅游年度增收31亿元,产业增收3.5亿群众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又将完成毛坝场镇—五马林场、黄金—凤林等旅游路、资源路。
聚焦运输服务,推进11座小客车向农村延伸。新开通宣汉—清溪、南坝—天台等农村公交线10条;今年,县交通运输局牵头联合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客运现状和需求逐一进行了调查调研,针对全县491个建制村中仍有114个建制村不通客运的现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拟定了《宣汉县建制村通农村客车实施方案》;县财政新增预算投入3000余万元,维修整治农村公路破损路面4100平方米,完善农村公路安保218公里、农村公路招呼站千余处、标识标牌112处。同时新购置农村客车50辆,采取班线营运、电话微信预约式响应服务等方式,开通了114个未通客车建制村的乡村客运,彻底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打造亿联商贸物流园60万平方米,建成乡镇物流网点233个、一站式服务站497个,开设物流专线15条,实现所有乡镇物流网络全覆盖。
2014年至今,宣汉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4.4亿元,完成交通建设投资80.9亿元,新改建国省干线245公里,改造县乡道518公里,建成村社道路2574公里。目前,全县100%的乡镇、建制村、贫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组入户路4900公里,通组率80%,今年将达到100%。
6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宣汉彻底打破了制约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实现了货畅其流,山里的群众再也不焦心山里的宝贝变不成钱了。
住在龙泉乡大坪村1200米高山上的龚德碧大姐对此有着特别深的感触。龚德碧和女儿李升涛忙活了两天,才把13亩木瓜采摘完,丰收的木瓜在村道边上堆成了一座小山。龚德碧拿出电话,拨通了一个中药村商贩的电话,对方答应第二天一早就过来拉货,并再三叮嘱不能卖给其他人。龚大姐感慨道,我们村有种木瓜的传统,过去请劳力背下山去,肉都卖成豆腐钱了,现在公路修到家门口,天天都有人开着车上门来收山货,啥子都能卖成肉价钱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宣汉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因势利导,蹚出了一条依托发展特色产业的脱贫致富之路
又快到周末了,漆树乡朝阳村村民蒋明玉的手机响个不停,来电都是预订周末用餐和住宿的。“大部分都是回头客,他们都喜欢我这个农村妇女做的家常菜。”虽然满脸的疲惫,但蒋明玉爽朗的笑声感染着整条山谷。她把额前的头发一捋,说,拿你们城里人的话来说,我这是累并快乐着。
今年52岁的蒋明玉,家有6口人,因长期慢性病被评为贫困户,就在几年前一家老小还住着漏风漏雨的三间土坯房。2018年8月,巴山大峡谷景区开门迎客后,颇有见识的蒋明玉说服家人,多方筹措资金,改造了住房,建成朝阳村的第一家民宿,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静雅民宿”。去年一年经营下来,实现了10多万元的收入,一家人过着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朝阳村与重庆开州区接壤,山高路远,土地石漠化严重,村民靠传统的种养业根本无法养家糊口。巴山大峡谷带活了整个村子,土坯房全部改建成了小洋房,家家户户修通了公路,全村开设有民宿15家,每家经营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就近务工就业的有近百人,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说起过去的穷日子,蒋明玉直抹眼泪,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蒋明玉双手合十,连声道,感谢党,感谢巴山大峡谷。
近年来,宣汉县立足境内巴山大峡谷片区“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的根本现实,紧紧围绕资源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大力实施“开发扶贫”“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0.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退出,带动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00元,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预计到2020年底,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将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片区整体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并同步带动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等周边县(市、区)的旅游发展和群众增收,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文旅扶贫示范区。
宣汉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特色农业资源资丰富。在推行“全域旅游”的同时,深度挖掘本土特色农业产品,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了“牛、药、果、茶、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办于2012年的达州锦宏蜀宣花牛牧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目前年存栏肉牛1000头,出栏800头,年销售值3000万元,是省级龙头企业、国家级科技示范基地。老板陈勇本是达州的餐饮业主,他说来到大城镇瓦窑村创办养殖场,是受宣汉县良好的创业环境所吸引,宣汉黄牛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肉牛,多年繁育的蜀宣花牛更是被业界称为“中国南方第一牛”。公司与当地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采取向农户提供母牛、回收牛犊,借给农户小牛、回购育肥肉牛,动员农户种植牧草等方式,帮助瓦窑、石笋、回龙、下河、锁辖、石柱等村200多农户年均增收300多万元。
在公司的帮助下,瓦窑村贫困户杨继伟每年向公司借养小牛20多头,年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杨继伟说,我连本钱都不出,就在家门口放放牛,一年下来还能挣这么多钱,这日子,安逸。
全国人大代表耿新翠是宣汉引进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耿新翠今年48岁,2012年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了位于双河镇的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工作。她扎根山区,一干就是8年,人称“蘑菇姐姐”。
耿新翠每天沾泥土,带露珠,从事菌种制备、品种选育、野生菌分离培养、粮菌高效复合模式试验……她和同事编制了达州市首部食用菌栽培标准化操作规程,从食用菌栽培场所的选择和设计,到栽培料的制作装袋,再到菌种的培养和病虫害防治,为宣汉食用菌产业标准化量产提供了标准,农户所种菌菇的品质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6年,耿新翠和同事选育的木耳品种达耳1号,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达耳1号利用野生品种通过驯化选育出抗逆性强的新品种。”耿新翠说,这一新品种填补了宣汉县没有自主选育食用菌新品种的空白,而且品种的特性更加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更适合本土栽培。
食用菌产业正成为宣汉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达州市场上每天70%的菌类产品来自宣汉。
宣汉在抓文旅扶贫同时,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牛、药、果、茶、菌”等特色产业,同步打好产业周转金、扶贫小额信贷等“组合拳”,大力推动各乡镇积极打造1个以上千亩产业示范园、建设1个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截至目前,宣汉县牛存栏16.13万头、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9.2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8.2 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3.2亿袋,成功建成3个脱贫攻坚引领区、1个乡村振兴示范区,让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了产业增收项目。
“居者有好房,广厦暖万家”。在消灭土坯房,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破解农房小、乱、散、脏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宣汉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虽是盛夏,但在800米高的的五宝镇长白村,却是凉风习习。76岁的贫困户邓明怀老人躺在竹椅上,惬意地享受着老伴递过来的午后茶。
邓明怀老两口是去年底搬进的新房,一楼一底,90平方米,屋内干净整洁,房前有一畦菜地,菜地里结满了冬瓜、南瓜。说到新房子,邓明怀激动不已,感叹道,这一辈子活了70多岁,怎么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邓明怀老人所住的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蓝天湾;在过去,有个不好听的名字,烂田湾。这里曾是邓家的老房子,20多户人家,东一家的西一家,清一色的土坯房,漏风漏雨,出门一脚泥,环境脏乱差,吵骂打架,经常发生。现在家家户户小洋房,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门心思谋发展,邻里关系和和美美。
从2018年到现在,短短两年里,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干练的长白村支部书记魏辉菊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县上的“广厦行动”。
“住上好房子”,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南方山区,农户居住普遍分散,人畜混住,居住环境恶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的农户在城镇购房,农村老房长期空置,浪费国土资源。宣汉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摸底调查,全县共有14.4万户农村土坯房、泥夹房和危旧房需要改造。
2017年9月,宣汉正式启动农村住房改造“广厦行动”,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面保障农村住房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农房空间布局,亮化农村发展格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具体实施中,宣汉非常注重化解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矛盾,坚持把贫困户的住房保障和非贫困户的住房改善相结合,按照“应改尽改、脱贫优先、压茬推进”的原则,全面均衡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确保安全适用、协调美观。
面对“广厦行动”任务重、时间紧的特殊困难,宣汉采取超常规措施破解工作瓶颈,全力打好创新突破“组合拳”。在政策创新上,用活用好用足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避让等政策,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出台农房改造县级补助政策,分类明确补助标准,避免农户相互攀比,增大“广厦行动”成本。对拆除不建和维修加固类,实行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一个标准进行补助,拆除不建补助按照最高1万元/户,维修加固由乡镇统筹,补助1.3万元/户;对拆除新建类实行差别补助,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补助2万元/户,非贫困户补助1.5万元/户。在资金筹集创新方面,积极发挥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和涉农资整合资金的引领效应,挖掘社会帮扶、部门帮扶的潜力,撬动群众出资出料出力,形成众人划浆推大船的强大合力,为“广厦行动”提供了资金保障。近两年,宣汉县抢抓国贫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机遇,增减挂钩申报立项85个25500余亩。通过公开招商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分片实施,节余指标收益全部用于“广厦行动”,为“广厦行动”开辟源头活水。在推进机制创新上,将全县所有乡镇划分为4个片区,由县领导分别挂包片区,开展片区工作竞赛,并建立周报月评、“白、黄、红”三级挂牌督办,倒逼工作落地落实。
“广厦行动”实施两年来,不仅带来了农村环境的新变化,而且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昔日破败不堪的土坯房被崭新的砖瓦房所替代,统一风格建成的新农房成了广大农村地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钩项目,对拆除不建、拆大建小的闲置宅基地进行全面复垦,实现更多农村土地“化零为整”,目前,已完成拆旧复垦10000余亩,曾经被“废墟”侵占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引导群众选择最优的改造方式,加快形成“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的建设格局,带动乡村道路联通、田地连片、产村相融。
农村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庆云乡贫困户李国教亲手撰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其刚搬迁的新居门上。
对联写道:居者有好房,广厦暖万家。
一个党员一面旗,第一书记是座山。在宣汉的脱贫攻坚战斗中,农村的党员干部和以第一书记为核心的帮扶队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陡峭的村道上,龙泉乡大坪村第一书记屈良军小心翼翼驾驶着小轿车一路前行,每每见到行人,屈良军都踩住刹车打声招呼,有时还要下车,叮嘱几句有关生产生活的话语。凡有人家处,看到屈良军的车子, 留守的老人们都要大声喊停,热情招呼进屋喝茶,然后转身从冰柜里抱几瓶矿泉水或饮料,非得要往屈良军怀里塞。一个聋哑老人手舞足蹈,连比带划,做出留客吃饭的动作。
“屈书记没把我们当外人,我们也没把屈书记当外人。”村民赵正林大姐说,“哪一天屈书记当真要走了,我们还真舍不得。”
屈良军是通川区人,2016年1月到大坪村担任等一书记时,孩子刚刚出生不到一个月。每当孩子生病,妻子深夜打来求助的电话,在大山里的屈良军都心如刀绞。在屈良军的动员下,他妻子两年后也考到了宣汉县农业农村局。“虽然也是半个月才回次家,但总觉得在一个县上,一家人也算是团圆了。”屈良军满足地说,“特别是每次回到家看到孩子甜甜的笑容,心都要融化了。”
黄石乡五梁村周其家庭农场一派忙碌。
五梁村第一书记刘毅和100多工人一道,戴着手套忙着采摘青花椒,漫山飘散着浓浓的椒香。
自2014年精准脱贫以来,五梁村的现代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提出了建设‘味道五梁’:建设‘麻酥酥五梁’,目前以家庭农场为核心,规模种植了青花椒500亩;建设‘醉醺醺五梁’,发展传统作坊酿酒,年产值30多万元;建设‘甜抿抿五梁’,规模种植不知火、英红李等优品水果500多亩。”说起五梁村的产业发展,刘毅如数家珍。
“有知识就是好。刘书记来了后,我们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但帮我们搞基础建设,发展现代产业,而且还帮助制定村规民约,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他来以前,我们村是个典型的落后村,吵架打架,纠纷不断。现在好了,大家都讲规矩了,凡事商量着办,几乎没有吵架现象发生了。”五梁村支部书记余新平如此说道。
庙安乡八庙村47岁的贫困户李茂孝和他78岁的老父亲,这两年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过去因为太穷,李茂孝的妻子抛下他和女儿不辞而别,老房子垮了无钱修建,投靠邻近的通川区盘石乡亲戚家寄住了10多年。2018年回到八庙,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居,在村支部书记姚文太的帮助下,种植了300棵脆红李,2019年果园初产就收入了2万多元。
庙安乡是出名的李子乡,庙安的李子产业发端于八庙村。说起李子产业,又绕不开支部书记姚文太。姚文太是个农村能人,自己靠种植李子致富后,无私地给村民借钱、传授种植技术,一户户的动员,一片一片地发展,积20年之功,八庙村共种植脆红李3500亩,年产脆红李1500万斤,年创产值50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5万元。
庙安乡党委书记李建军深有感触地说:“总结八庙村的发展经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奉献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在宣汉,龙泉乡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是名人。与李永太一样有名气的,是罗盘村的中药材种植业。罗盘村平均海拔1600米,土地瘦薄,交通曾经极为落后。从小就从事中药材生意的李永太,认定除了中药材种植,罗盘村再也没有其他出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罗盘村目前共种植中药材3万亩,其中云木香1.5万亩、党参1.6万亩、厚朴1500亩。龙泉乡全乡年产云木香900吨,占到全国产量的10%,掌握了全国云木香的定价权。
靠着中药材,李永太发了财,罗盘村村民们都发了财,全村人均收入上万元,全县海拔最高、最偏远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我们村,存款上百万元的有10多户,存款上50万元的有40多户,存款上10万元的,那就太普遍了。”李永太不无骄傲地说。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宣汉能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20余万建卡贫困人口能脱贫奔康,其背后是大量的第一书记、党员干部和帮扶人员无尽的奉献,甚至生命的付出。
在宣汉的精准扶贫事业中,全县有县级及以上帮扶领导49名、帮扶单位192个、第一书记516名、驻村工作队211个、农技员211名、法律顾问103名、农信员102名组成了强大的帮扶队伍,罗盘村原第一书记罗林章、五宝镇民政办原主任李晓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何南观 龚其明 张平)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